![]() |
|
|
天开金榜 诗云: 驰骋疆场战马豪,挥毫雅士气冲霄。 斯山胜迹重光后,代有文人唱楚骚。 历史如长河奔流不息,文人雅士一茬接着一茬。 雨打风吹,霜雪侵蚀。弹指300多年后,张衎所题“金榜山”三字早已不胜岁月的流逝,开始风化。州人登临时,触目所及处,多感慨唏嘘。 大约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金榜山下的石阶上,又走来一群人,他们是巴州响当当的名士。 第一位是张必禄(1783—1851),清代巴州太平人(今万源市中坪乡),后来迁居巴州。幼时家境贫寒,嘉庆初年投身行伍,骁勇善战,作战时常手舞大刀,所向披靡。因其平定新疆叛乱有功,被道光帝赐为“励勇巴图鲁”,先后担任四川提督、云南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本已告老还乡的张必禄,奉命从巴州出发,率4000多四川子弟兵驰援广东。1841年,英军攻占虎门炮台,闯入广州珠江,夜里,张必禄率领700余名水兵,暗携火箭、火弹、喷筒、钩镰等武器,从西炮台乘小舟对停泊在白鹅潭一带的英军舰船展开攻击。战斗中,张必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因弹药用尽,只好撤退。张必禄由此被誉为“四川抗英第一人”。 清咸丰元年(1851),张必禄病逝,咸丰皇帝追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武壮”,归葬巴州平梁城。 第二位是清代巴州名士唐芝荣(1775—1858),平昌县驷马镇雷山人。其家道贫寒,8岁丧父,由兄资助求学,焚膏继晷,博闻强记。20岁赴试,文章竟被官绅子弟夺去,故名落孙山。归里后,继续苦读,终于中举,后任浙江晋云知县、山东荣成知县等职。《平昌文华系列丛书·古今人物》记载,“唐芝荣勤于政务,恤惜民命。一贫民盗窃,被捕鞭打,伏地嚎哭,芝荣亦泣曰:‘尔本善良百姓,奈何为盗?尔后定痛改前非。’一年夏天,骄阳似火,狱中溽暑难当。芝荣令开囚门通风,一囚犯乘机逃逸。州府查处,按律革职,百姓闻后,纷纷上书,称其清廉,方得宽宥。”清道光三十年(1850),授涪州(涪陵)学正。清咸丰七年(1857),芝荣乞归故土,次年病故,诰封“奉天大夫”。此外,还有曾任江苏阳湖知县的唐正恩、候补同知张由基等七十余人。这些人中,或为朝廷军政要员,或曾担任过显赫官职,或为当时的贡生、廪生、监生等有功名的人。看到故里“金榜山”胜迹即将湮灭,这些巴州有识之士遂谋划重光胜迹。张必禄作为巴州走出去官职最高的名人(从一品),理所当然地被众人推举为带头人物。他们商议,不仅仅是简单修复,更要扩大规模,打造流芳百世的巴州胜景。“行见地灵人杰,科名甲第之盛,必有继美于前者。”张衎原来所写的“金榜山”三字“高阔四尺许。”(清道光《巴州志》),而重新镌刻的“天开金榜”四字,每字高3米,宽2.6米,相距约25米,分布在长300米,宽10米的石壁上,面积达3000平方米,远远超出原来的规模和气势。“该石刻具有一定的历史、书法和雕刻艺术价值,也是巴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曾参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巴中文物专家汪信龙说。 “天开金榜”四字镌刻完毕之时,已是咸丰六年(1856)。而主要倡议和捐资者张必禄已于五年前(咸丰元年)辞世,没能亲眼见到他心心念念的这件事情大功告成。查阅唐芝荣生平,咸丰六年他已81岁,但因其书法造诣最高,于是众望所归由他执笔,模仿张衎笔迹题写“天开金榜”四字,众人再聘请能工巧匠将其镌刻于金榜山上。 今天,站在巴城老城和江北远眺,“天开金榜”石刻清晰可见。它穿越一个半世纪的岁月沧桑,笔力苍劲,历久弥新。四个大字,寄托着巴州名士对乡邦人才辈出的美好期许,承载着古巴州的文运昌隆科甲鼎盛,世代陪伴着汉昌故城、巴江字水。 想必当初石刻镌成之日,州人必定万人空巷,奔走庆祝。据不完全记载,自张衎题写“金榜山”而至清代“重光胜迹”,巴州先后有14人高中进士。 ▲天开金榜石刻 张纯强/摄 就在“天开金榜”石刻镌刻成功的第34年,一个婴儿在巴州呱呱坠地。13岁时,他只身沿着米仓古道到保宁府(今阆中市)求学,2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后赴美留学。32岁时,他回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席卷大江南北,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并称为“南陶北晏”。53岁时,他和爱因斯坦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走出国门,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全世界,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他,就是晏阳初。 这正是: 名士齐心复胜迹,共期后浪步丹墀。 两百年来杰人出,金榜天开信如斯。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