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月28日临近中午,巴州区玉堂街道北龛社区法律顾问何瀚波接到居民李贵华打来的感谢电话。早在几个月前,李贵华家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夫妻之间大打出手。前不久,在何瀚波的调解帮助下,李贵华的家庭矛盾纠纷已妥善解决,家人之间重归于好。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要,我市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公共法律服务,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如今,像何瀚波这样的法律顾问,在我市大小(村)社区还有很多。 筑牢法治基础 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去年,平昌县驷马镇陇山村三社村民苟某的侄子驾驶小轿车,与李某驾驶的无号牌摩托车在村口发生碰撞,致两人受伤。后经法律顾问鲜忠明、村主任陈元斌以及驻村第一书记张体磊的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我们平时经常开展普法宣传,老百姓遇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找村‘两委’调解。”陈元斌介绍,这几年村民的法治观念有了很大改观,遇到问题不再是比谁的腰杆粗,而是看谁更占理,学会了主动找法、用法。 在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我市设立了一批“专业版”的签约法律顾问。这些专业律师通过坐班值守、流动服务、微信答疑等形式,了解群众法律需求,解答法律问题,开展法律援助和调解。各地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也成为百姓遇事找法的平台。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法治建设网络越织越密。 为深化法治建设,我市成立了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并印发《工作规则》,初步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为主轴,部门、区县为枝干,乡镇(街道)为结点,村(社区)为网线的四级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这张“大树型网”中的60余个市级部门、6个区县、187个乡镇(街道)、2335个村(社区)实现了普法志愿者、法律顾问全覆盖。 力争群众满意 既能当面解也能网上问 “你的话总是能一下子说到我的心坎上,谢谢你给出的中肯建议。”去年,通江县市民杨女士和丈夫出现婚姻危机,走进了通江县人民法院“易芳进心理调解室”。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流和心理疏导,双方当事人逐步化解矛盾,走出了婚姻困境。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广“党支部+村民说事会”“乡贤理事会”“三级共治”“调解超市”“众口调”“随手调”“掌上村庄”“道德银行”等基层实践,不仅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还真心实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截至目前,已办理人民调解案件超9000余件。基层法律明白人中,不仅有村干部、致富能手、乡贤,也有热心群众和法律爱好者。 此外,为了方便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法律服务,我市还拓展网络普法载体,形成“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立完善普法新载体,在部门官方微博、微信上实时更新本部门法律法规宣传内容。开展“互联网+普法”,优化升级“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整合法律咨询服务、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职能,实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开发并广泛运用“巴中司法一点通”APP移动客户端和“12348四川法网”,建立线上线下、点对点的法治宣传模式,及时为群众提供网上法律咨询。推行指尖普法模式,共建普法微信群300余个,南江、平昌各乡镇(街道)普法微信群实现全覆盖。 实现多元服务 让群众切实感受法治力量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之所以难断,无外乎那说不清、理还乱的家长里短。 李老汉是花丛镇街道居民,一年前,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而诉讼至恩阳区人民法院。通过家事调查官的多方调查走访,最终查明李老汉一方面因为子女所给付的赡养费不足,更主要的是因为子女常年未陪伴老人而引发不满,在此基础上,法官邀请了李老汉家的亲属参与调解,最终双方皆大欢喜。 像这类的老人赡养纠纷,在判决过程中,法院会通过庭前家事调查官对家事纠纷的形成、症结,委托家事调查官、司法联络员先行调查评估,办案法官审前走访当事人的家庭、单位,主动了解案情,吃准矛盾焦点,制定调解预案,最终达到和解。 近年来,为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围绕群众法治需求,我市结合实际和市情,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法治巴中新路径,普法向群众心里走、治理向社会堵点走,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力量。 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基层基础、脱贫攻坚,我市陆续开展了“安全生产·依法监管”“全民禁毒·拥抱健康”“关爱妇女·法律保障”“脱贫攻坚·法治同行”“关爱农民工·法治伴我行”等专题宣传。 同时,为了突出法律支持和法律援助,我市还着重解决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与省外农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青岛等9省13市34县(市、区)签署了《外出农民工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物业管理、医患纠纷等18个领域调解组织的积极作用,调处纠纷2.6万余件。(记者王佳佳) 原标题: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实现“随时随地随身”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