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以来,南江县兴马镇响亮提出,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做文章,实施“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 半年多来,“千家万户小康花园”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钱袋子”,还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衔接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准问题病症,打通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庭园脉博”。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更为山区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边角庭园经济”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饭碗” ——土地对于山区来讲,是稀缺资源。发展“边角经济”,用好身边资源,解决农民餐桌安全丰富问题 地处南江东北方向的兴马镇,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用地“高、少、坡、瘦”问题突出。受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生活习性等因素影响,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缘山区、地质结构出现易滑坡、易发生地灾、常年的农民群众,常以红薯玉米饭、萝卜酸菜汤为当家菜肴,膳食结构比较单一。 “如何让农民‘钱袋子’的腰包鼓起来,成为兴马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的进行时。”兴马镇人民政府镇长艾慬说。 兴马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实施“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体现人民群众期盼,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23年1月元旦收假后,“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在兴马镇的村村社社家家院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有土地才有花园,有花园才有康养。“我们村里连片完整的土地大都流转,打造了千亩"南银1号"金银花产业园等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百姓自家可耕种的土地并不多。”兴马镇罗岗村党支部书记曾国元说,增量空间不大,村里热爱生活的群众便筹谋着做优“存量”。 耕地资源紧张的罗岗村将目光瞄准了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过去这些土地要么堆放杂物,要么无人问津,不仅影响农村环境,更体现不出土地的自身价值。”曾国元介绍,通过实施“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把闲置土地与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把传统种植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把小康花园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把“小花园”做成“大产业”。 在余家坪村国家现代产业园区附近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康花园”里所种植的"南银1号"金银花郁郁葱葱,小小金银花长势喜人,有的金银花园区的花园里还种有青菜、香菜、香葱、豇豆、花生、魔芋等产业惹人喜爱。 “我要把小花园管护好,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争取早日入住中国药典惠及千百万民众”,村民王兴军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自来水通了,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道路安全防护栏也安通了,现在又利用房前屋后零散空地,打造了多块小花园,还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不仅美化了农户居住环境,也解决了“身上钱袋子”、还解决了饭桌上下饭吃菜问题。 “将农民房前屋后的边角土地以‘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的规划方式利用了起来,让边角之地塑造‘边角经济’,产生‘边角效益’。”王兴军说,在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外面的物资进不来,对赶集日进行了管控,广大农村靠的就是“千家万户康养花园”,解决了平时零用钱和饭桌上吃饭用的下饭菜问题。 “‘千家万户康养花园’一头挑着脱贫攻坚末端,一头挑着乡村振兴初衷。通过实施‘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贫困群众的发展的金银花变成了供应市场的健康饮食和治疗疫情的保护伞。兴马镇党委书记康俊说。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兴马镇“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有力,从“一个棚架、一丛花园、一组菜园”再到增加“一排栅栏”,提出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菜、四季有果”的标准要求以及“有颜值、有气质、有品质、有价值”的产业定位。半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和不断丰富完善,兴马镇“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让农民成为“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的建设主责 ——只有群众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即使将乡村建设成花园,那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旅游靓丽点 推进“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兴马镇坚持以农户为主导,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棚则棚,不拘一格,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实现多要素融合。 “农民既是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主力军。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指导群众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建设美好家园。”兴马镇人民政府镇长艾慬说。 “你看,原来我们用的是气钉枪来打,只能打小钉子,远没有现在用铁钉来固定稳固。”“以前的横条要薄一点、窄一点,现在的横条就宽得多,也厚得多。”兴马镇庙坪村的村民李家林介绍起搭栅栏的经验。 厚薄之分,新旧之别,是实践的探索,也是经验的积累。 “以前,这里是一座废弃的老房子,风吹雨淋,年久失修,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兴马镇庙坪村第一书记金鑫指着路边的一处康养花园说,“村民们一合计,拆除老房子,平整土地,就地取材,利用废石碎砖和竹子做成栅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今日的亮丽花园。” 要想建得好,政府引导不可少。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以来,兴马镇农业服务中心的高级农技师丁旭就开始奔波于各个村做金银花行距内套种蔬菜及矮杆植物种植培训。 “我们不提倡流转土地集中种植、不提倡一个庭园小花园只种一个品种、不提倡同一块金银花地常年种花生还可以套种素菜、魔芋、辣椒,不提倡金银花地种植高杆作物、不提倡只围围栏不种金银花、不种菜、不提倡将一些非康养花园编制围栏、不提倡在金银花地中间围一块小菜园,不提倡将农户已种植金银花的强行用于种菜。丁旭说了一系列的不提倡,最终想表达的是因地制宜,让农户自己做主。 “以前,我们也会在家门口的房前屋后地里种种金银花和蔬菜,但那时不懂技术也没有人管,长出来的金银花不好。”饮马池村村民刘仕兴说,“自从实施康养花园,种什么金银花、怎么种都有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金银花长得越来越好。”今年,刘仕兴还被评为兴马镇“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示范户。 一个花园,一张奖状,开启了刘仕兴的新生活。与此同时,在“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工程实施中,该镇参照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实施县级领导包镇、镇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工作模式。各地纷纷成立康养花园工作专班,分片指导抓落实,对“千家万户康养花园”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以问题促整改,以整改促推进。 “千家万户康养花园”成为山区乡村振兴新天地 ——作为农村生产深入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业态,对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的基础是花园,目的是小康。 走进兴马农村的村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用栅栏装点而成的康养花园透露出了别样的风格。土地里,一丛丛金银花青翠欲滴;棚架上,一朵朵饱满的花蕾长得茂盛,金银花开得艳丽,蝴蝶蜜蜂穿梭其间,鸟声不绝于耳,村民的精气神在这里得到提升。 “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建设的目标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村群众节本增收。自家餐桌上有新鲜菜瓜,品种丰富了,剩余的还可以售卖,看似普通却“一地多得”,铺就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幸福之路。 “边边角角庭园用起来有一亩地,白菜、西红柿、辣椒样样有,根本吃不完,就由菜商来统一收购,一边省事,一边挣钱,身体还得到锻炼。”鱼池梁村村民康怀刚说。 “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核心是生态。在实施“千家万户康养花园”过程中,兴马注重人居环境整治,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房前屋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细胞”,为农村生态环境增添新的血液。 “房前屋后不留渣,庭院内外果蔬花,讲究卫生精神爽,农村不比城里差。”进入该镇庙坪村,这幅挂在农家山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 “你看,那些位置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干净过;种上菜、花,还绿油油一片。住在这里,环境好,风景好,心情更好!”村民朱学孝一手提着扫帚,一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庭园小花园说。 在兴马,庙坪村这样发展“千家万户小康花园菜园”的村庄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规划,到2025年兴马将全面建成“千家万户康养花园”示范村10个,实现“千家万户小康花园菜园”全覆盖,农户自食蔬菜基本实现自给。 “用心、用情指导农户建设好小康花园菜园,让‘千家万户小康花园菜园’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留念、最牵挂的地方。”兴马镇人大主席赵泉宗认为,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花园菜园”工程,既是在塑形,也是在铸魂。乡村作为农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载体,它是每个人心中最牵挂、最想念的地方。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张正己老人住在城里的子女就会带上孩子来村里探望老人,帮忙打理花园菜地。“小康花园菜园成为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机会。”何友德说。 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庭院经济为基,“千家万户康养花园菜园”建设从土地利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常态长效上下功夫,由线到面、由点到线,点线面结合,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乡村旧貌换新颜,深山画就银花园。伴随着“千家万户康养花园”建设的全面纵深推进,四季有花有菜有果有绿的亮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兴马大地上徐徐展开。(袁文荣)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