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12日,记者从巴中市生态文明建设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巴中这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累累,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喜获“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一幅幅“诗意山水、大美巴中”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巴中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今年有望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中国老区样板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介绍,这十年,巴中人民坚定信仰并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根植于老区群众,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绿色生态美誉度持续提升;层层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生态环境考核在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分值占比20%以上,巴中环保“党政同责”和目标绩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积极开展绿色创建行动,累计创建绿色学校37所、绿色社区96个、绿色家庭230户、节约型机关116个。 这十年,巴中始终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一直保持良好以上,2021年巴中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测评全省综合排名第五;自2017年成功晋级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以来,巴中环境空气质量一直持续保持和改善,有力确保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市3574名四级河湖长协调解决河湖问题1696个,巩固(新造)水源涵养林5589亩,全市河道采砂厂全部取缔,1100余条河流、824座水库全部实现岸绿水清。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建成巴州区江北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观澜上域、碧水云天等14个试点小区,“一城三区”整体推进餐厨垃圾油、水、渣分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这十年,巴中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崛起,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美丽中国老区样板愿景可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省、市、县(区)绿色生态家园13万余个,恩阳区、平昌县成功摘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在城市实行“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旅游景区”同建,在农村实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同建,推动“产城村景文人”一体发展,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69个,西厢村等3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25平方米。 这十年,巴中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持续深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畅通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先后成立“环保法庭”“环保侦察大队”,探索实行河道“警长制”和法检“两长”同庭办案,创新建立“生态检察”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生态检察模式,筑牢绿色生态“法制屏障”,累计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300余件。率先建立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全媒体公开通报曝光制度,累计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9起。 据介绍,十年来,巴中革新除弊、建章立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治理被污染损毁耕地林地460亩,补植复绿7万余株,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余万元。建立巴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设立补偿资金3000万元,推动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紧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逐年加大环保财政投入,不断弥补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建成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11座,全市122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达1340公里,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64%。 (扈晓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张伟)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