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一株都要保持好合适的距离,因为莴笋会长得比较大,尤其是它的叶片会展开去接受光照,如果种植的距离太近了,叶子互相遮挡住了反而不适合生长……”3月25日,在位于巴州区玉堂街道办事处桥炉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老板兼技术员吴伽玲站在田地里,向正在栽莴笋苗的8位农民工耐心传授技术要领。在成片的100余亩蔬菜基地里,很多人正忙着栽植黄瓜、苦瓜。春日暖阳照耀下的蔬菜基地里,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桥炉村距离巴城12公里,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10余年前,巴州区兴文镇村民吴伽玲看到该村土地成片,土壤适合种植蔬菜,遂以900元/亩的高价,承包了100余亩土地,成立了巴州区伽玲蔬菜专业合作社,一门心思种植蔬菜。 “每天晚上7点把蔬菜拉到巴城的西城市场,批发给贩子,再多的货,晚上8点就卖完了。”吴伽玲介绍,去年100亩蔬菜种植收入60万元,利润有30万元左右,带动蔬菜种植户10余户脱贫致富。今年为了抢抓春耕生产的有利天气,巴州区玉堂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提前谋划、精心规划,及时将农业机械、薄膜、化肥等农用物资和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极大鼓舞了蔬菜种植户的信心。“现在栽植的莴笋已是第二季,再过20余天就可以上市了。”吴伽玲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4000—5000斤莴笋,20亩地要产8—10万斤莴笋,按每斤莴笋2元计算,仅这一季莴笋的毛收入就可达到16万—20万元,这蔬菜还真有法种。 在桥炉村6组的一片农田里,当天却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昔日板结成块的撂荒地在挖机的翻耕下,露出新鲜的泥土。多台旋耕机在田里来往作业,大块大块的泥土被平整成碎块。 在平整好的田地里,村支书张伟元正带领村民们栽植玉米。张伟元介绍,桥炉村600余户农民、农业人口2513人,因很多农民就近务工或外出打工,造成全村500余亩撂荒地。今年春耕生产以来,巴州区玉堂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甫毅多次深入到桥炉村,宣讲粮食的重要性,指导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我们1个多月就开荒了200余亩撂荒地,其中170余亩都按标准行距栽植了玉米,一个月后将在玉米间隙里套种黄豆。”张伟元说,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是经过专家研究后推荐的种植方式,相信一定会有成效。 “桥炉村有2个蔬菜家庭农场、1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我们正在打造千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区。”巴州区玉堂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甫毅说,加之该村正在建成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300余亩,全村形成了“蔬菜种植+粮油产业”两大主导产业,稳稳托起全村群众致富奔康的新梦想。(张甫毅)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