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巴中市坚持把“道德银行”作为“三治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动基层善治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道德与“争先”同行、和“礼遇”挂钩,营造“道德有价、德者有得”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道德力量。
完善评价机制,让“小切口”变“大主题”。围绕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守德必记分、善行有加分、评比可得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积分评价机制,坚持小处着眼、细处着手,找准道德评价的切入口,让无形的道德可量化、可触摸,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议”:定行为标准。市县乡三级分别出台《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制定道德银行评分细则模板,各社区(村)根据社情村情,组织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细化具体评定标准,确保道德评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让碎片化、抽象化的道德打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督”:保客观公正。在群众自评的基础上,建立网格、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市五级评议监督体系,组建67个街道(乡镇)“道德银行”建设指导组、6个区县“道德银行”建设督导组、1个市级“道德银行”检查验收组,确保“道德银行”建设有力有序,积分评定主体明晰、客观公正。“晒”:扬新风正气。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严格落实群众参与和信息公示机制,通过公告栏、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渠道,及时向群众公示有关事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点评群众,让群众明辨美丑,让群众教育群众,增强了群众的“脸面”意识。
优化激励机制,让“有德者”变“有得者”。细化“五德、三荐、三评、三榜”四步操作流程,按照“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将道德银行建设与评先评优紧密结合,让“有德者”受人尊敬,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评”:树正反标杆。突出精神激励,依托文明新风培育和群众文明素质提升,通过户容院貌看“习惯”、言谈举止看“修养”、致富兴业看“能力”、尊老爱幼看“美德”、律己守法看“品行”等评比活动,先后评选市、县、乡三级书香人家、文明家庭、新乡贤、巴中好人等“道德模范”2000余人(户)。“奖”:惠模范典型。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积极搭建“道德”与“获得”的联系通道,让“有德者”有更多获得感。2020年,105个市级示范社区(村)有20余万人参与到“道德银行”示范创建,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累计兑换生产生活物资、抵扣水电气物业等费用共计410余万元。“选”:强基层治理。在市、县、乡、村“两代表一委员”的考察、选拔、重大活动的推荐中释放鲜明信号,对“道德模范”优先提名。截至目前,1500多名道德模范当选为村民代表和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10名道德模范通过教育培训被录用为乡镇干部。
健全长效机制,让“旧风俗”变“新风尚”。始终把“道德银行”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推动实现全域文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坚持点面联动、分步实施,着力推动实现长效常治。“试”:强示范引领。坚持典型引路,在南江县集州街道红塔社区先行先试,结合该社区“以德立社”相关工作,推行道德评议、道德讲堂等,不断拓展“道德银行”建设成果,目前该社区5000余户均建立“道德银行账户”,累计积累道德积分86万余分,有效推动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为全市村社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引领带动效应不断释放。“聚”:汇持久动力。将“道德银行”建设作为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创新项目,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导内容,实行市级领导包区县、县级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包村(社区)“三级包联”举措,确保有力有序推进;整合民政、宣传、财政、文旅、妇联、团委等10余个部门(单位)力量,与超市、水电气物业等有关单位签订积分兑换协议,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和社区企业参与其中,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建起分级协同、纵横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村居统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捐助、社会组织筹集、示范创建奖补“四个资金来源”充实道德银行建设,建全“政府奖补+自我造血”的“道德银行”长效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共兑现奖补96万元,募集资金200余万元。“拓”:成善治格局。坚持把“道德银行”建设与社区示范创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四议四评四调”工作法、“楼栋长制”等基层治理机制紧密结合、系统谋划、统筹实施,牢牢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责任编辑:scfzcmw-editor】 |